
Liv引用超過15個有公信力的研究來源,從學術研究到全球身體尺寸數據資料庫,提供了數以千計有關女性解剖學、身材比例變化、肌肉力量和輸出等數據,而這些數據在Liv工程師的審視和分析下,歸納出了以下三個層面的數據:身體幾何、肌肉活動和肌力運作模式。
身體幾何
我們依據身體幾何的尺寸分析,包括男性與女性的平均解剖量測值,為女性設計了在自行車上的最佳騎乘幾何,透過這些幾何的設計,能夠讓女性在騎乘時擁有最舒適的坐姿和最理想的接觸點,並使女性的身體處在能夠完全施展自身力量的最佳位置。
圖 1. 圖中顯示的是相同身高的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平均解剖差異,Liv 依照這些數據來設定車架的幾何和接觸點,例如更窄的把手、更小的握把、女性專用的坐墊以及曲柄長度。
- 身高
- 跨高
- 座高
- 肩寬
- 臂長
- 手掌長度
- 手長寬度
- 臀寬
- 坐骨寬度
- 腳掌長度
- 腳掌寬度
圖 2. 我們來看一下5呎7吋(約170.2公分)和5呎3吋(約160公分) 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體量測值,我們能從解剖學的角度看出男女明顯的差異,而這也正影響著最適合的騎乘角度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身材越矮小的女性,與男性在身體比例的差異上顯得更加明顯。
圖 3. 當我們請女性騎上最接近她身材尺寸的男車時(圖右),能發現她的身體過度的前傾與延伸,這不僅會影響她的力量輸出、踩踏效率和對於自行車操控,更可能引發下背、肩部、手肘與手部的不適和疼痛。不適合的車架導致不正確的騎姿,而不正確的騎姿則可能引發不必要的運動傷害。
圖4. 我們依據女性的高度分布圖而決定我們車架尺寸,我們也發現某一部分的男、女最適車架尺寸可能會重疊,但Liv透過女性的身高分佈和人體測量數據,配合整體騎乘幾何研究,開發出最適的零件搭配,設計出能適應多數女性的幾何。Liv致力於滿足多數女性客群需求,滿足各式身型的女性。
肌肉活動:
圖5. Liv設計自行車時,會考慮女性的肌肉活動。我們觀察到女性下肢肌肉群相對活躍,另外還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激活股直肌(大腿前側)的運作。Liv工程師運用這個特點來設計女性車架幾何,自然地協助女性發揮這些先天優勢。
- 股直肌
- 股外側肌
- 股中間肌
- 股內側肌
肌力運作模式:
圖6. 這裡顯示了女/男的整體肌力百分比,雖然女性整體肌力低於男性,但下肢力量輸出相對強旺。Liv工程師使用這些力量差異的數據來設計女性專屬的碳纖維車架,能夠專為女性騎士調整疊層結構,以滿足女性的力量需求,而不會犧牲車架的強度與剛性,Liv為女性車友打造出更輕、順應性更佳、更有效率的理想自行車。
- 全身力量
- 上肢力量
- 下肢力量
- 軀幹力量
- 動態力量
參考文獻
身體幾何
- Global Body Dimension Database, PeopleSize Software, 2008-current
- Anthropometric Reference Data for Children and Adult, United States 2007_2010, Fryar CD, 2012
- The Evolution of Adult height in Europe: A Brief Note, Jaume Garcia, 2007
- Ministry of Health, Labour and Welfare of Japan.
- Health Survey for England 2014 Trend Tables, NHS Digital, 2015
- Geographic Variation of Stature in Chinese Youth of 18 over, Z Ying-Xiu, 2011
肌肉活動
- Sex differences in endurance capacity and metabolic response to prolonged, heavy exercise. Froberg K,1984
- The Relevance of Sex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Fatigability. Hunter SK, 2016
- Sex differences in muscle fatigability and activation patterns of the human quadriceps femoris. Clark, 2005
- Effects of Bicycle Frame Ergonomics on Triathlon 10-km Running Performance. Garside I, 2000
- Cardiorespiratory Responses to Seat-tube Angle Variation During Steady-state Cycling. Heil DP, 1995
- Effect of variation in seat tube angle at different seat heights on submaximal cycling performance in man. Price D, 1997
- Effect of Seat Tube Angle and Exercise Intensity on Muscle Activity Patterns in Cyclists. Duggan W, 201
- Muscle Coordination of Maximum-speed Pedaling. Raasch CC, 1997
- J of Orthopaedic and Sports Physical Therapy. 1981
强度模式